梭滩河,位于平昌澌岸镇。这里的漫水桥,连通两岸,每逢暴雨或巴河上游涨水,总是被淹。距离漫水桥不到米处,是澌岸小学梭滩村小,梭滩河一涨水,学生和村民的出行安全就成了大问题。
00:16“我先背你过去”
“看,桥上有个人”,正在巡河的澌岸梭滩村小教师杜涛对他父亲呼喊,“我要过去看看”。
7月15日,持续的暴雨导致梭滩河水位暴涨,湍急的洪水不断冲击着漫水桥。豆大的雨点打在斗笠上,跨过石阶,他步伐稳健地走向漫水桥,远远地只见一个颤颤巍巍的身影紧紧抓着桥桩,站在桥中央,前后动弹不得,进退两难。杜涛赶紧上前,艰难地涉水走到桥中央,一看,原来是老熟人了。
“何叔,这么大的雨出来做啥子呢?”边说着,杜涛边解开身上的蓑衣为老人披上。
“我从老大屋头回来,哪个晓得水涨得这么快噢!走到桥中间脚杆都打闪闪,走不动啰。”老人急于回家,想强行涉水过桥,没想到被困在了桥中央。
“这也太危险了。来,我先背你过去。”说着,杜涛就蹲下身子背起老人,一步一步,艰难却平稳地慢慢走向桥头。
“守住这里我才安心”
今年45岁的杜涛是梭滩村小的任课教师,年,杜涛从父亲杜子明的手中接过守护漫水桥两岸的接力棒,那年,杜涛29岁。防汛抗洪,杜涛从小耳濡目染,父亲已然老去,身体状况不佳,他毅然选择了继承父业。
上个世纪80年代末,两岸群众和学生渡河,只能靠打鱼的渔船,没有人护送,学生根本不敢过河。杜子明老师主动申请从澌岸小学中心校回到梭滩村小任教,默默承担护送学生的任务。
“学校离桥近,娃娃们又小,肯定要人送过桥。学校教师本来就少,我又是个党员,送娃娃过桥顺理成章。”杜子明总是这样告诫自己的儿子。
有一年,梭滩河涨水,杜子明在护送学生过桥的途中,不慎掉入河里。他拼命护住学生,艰难地游上岸,上岸第一时间先安抚受惊的学生。这一幕让两岸的群众齐齐捏了一把汗。这样的惊险时刻在杜子明护送学生的30余年生涯中数不胜数。
年,新的漫水桥修建了起来,高2.5米、宽4米、长米,村民的安全出行得到了更大的便利、更好的保障。
“河对岸是梭滩村七社和八社,两个社有10余个学生要到学校来读书。下雨天学生自己回家不安全,我只能用摩托车把学生一个一个送回去。”
杜涛父子二人护送学生回家,村民早已习以为常。“要不是杜老师,我娃娃都不晓得遭水冲走几回了。”杜建军的家长感激得直掉眼泪。学生家长们总是逢人就夸杜老师对学生负责,为人厚道。
今年汛期以来,杜子明父子每天起早贪黑,奋战在防汛战线上。每逢梭滩河涨水,杜涛寸步不离地守在桥头,及时提醒两岸群众不能冒险过河。
邻居劝他回家休息,杜涛总是说:“我父亲从年轻的时候就守着这里,现在轮到我来接班。守住这里,我才能安心。”
“收拾干净了,心里才舒坦”
7月17日,雨势转小,大水退去,漫水桥上留下一层厚厚的淤泥。镇村干部和网格员赶到漫水桥进行清淤工作时,杜涛父子早就在现场挥汗铲泥,裤腿高高挽起,身上和脸上沾满了泥浆。
“杜老师,你们歇口气,我们来接着整。”村干部劝父子二人稍事休息。
“不休息了,收拾干净了,乡里乡亲的赶场上下才方便。”杜涛擦了擦脸上的汗水,又挥起了铁铲。
20米,50米,米……一整天过去了,桥面的淤泥终于清理完毕,水泵将桥面冲洗得干干净净,洪水带来的树枝、垃圾等等也被整齐地堆放在岸边,漫水桥焕然一新。
夜幕降临,清淤的队伍陆陆续续回了家。“明早上来把河岸边打扫一下。”杜子明一边收拾工具,一边安排明天的工作。
“要得,明天要早点来。收拾干净了,心里才舒坦。”尽管累得直不起腰,杜涛还是满心满眼的清淤工作。
漫水桥静静横卧在梭滩河上,年轻的杜老师追随着年迈的杜老师留下的一串串脚印,内心丰富而平静。他们以担当诠释初心、实干践行使命,用平凡的坚守将无疆大爱镌刻进生命华章。
作者:孙云霞、何大鹏
监制:李帜编审:何帆
责编:戴珊梓编辑:周小翠
声明: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邮箱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wanbaojieshaojs.com/wbzk/15750.html